云淡风轻日,天成开讲时。
4月22日,苏州天成实验学校迎来第18场文学讲座——苏州文化漫谈。
为了增加同学们对苏州文化的了解,学校邀请了苏州本土作家王稼句先生,作为本次讲座的分享嘉宾。
“天成学校坐落于太湖之畔,七子山脚,临近旺山。”
王老师从天成地理位置说起,他说这片地方本来属于春秋时期吴国国都的范围,正是最早的苏州古城所在地。
然后,王老师又按照历史的脉络细细展开讲述苏州古城的变迁。
王老师告诉大家,因为地理的变化、历代的整修,苏州古城的位置几经改变。
早期的城市多是借山川地势为界,或是于山谷之中建城,垒石为界。
所以,吴国时期的东城门现在位于上方山附近。而现在我们常见的四方方正,城门相对的规整古城,被称为礼制型大城的城市,实际应在三国时期才出现。
公元前514年,吴王阖闾继位,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,名阖闾城,即为苏州古城的前身。
西汉末,王莽篡权,因为王莽推崇古礼,依照先秦礼制建造城市,即为苏州古城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人南移,南北文化大融合,苏州古城中出现了宗教建筑以及大量的私家园林。
隋唐时期是苏州的定型阶段。大运河沟通南北,使苏州成为水陆交通要道。
至唐代中叶,苏州“人稠过扬府,坊闹半长安”。
宋元时期,苏州的发展逐步成熟,“崇文抑武”致使苏州开设众多学府。
在南宋时期,苏州园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,后来发展成独具一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。
苏州古城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,城市空间结构也臻于完善,功能布局发生调整。园林也越来越多,号称半城园亭,达到顶峰。
同学们专注于苏州城的变迁之时,王老师又穿插讲解了苏州城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建造、修缮、重建,比如著名的宝带桥。
通过这次讲座,同学们了解了古代城市的样貌和发展,更加明白自己身处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什么样惊人的变化。
苏州古城,历史悠久。所谓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也非一日之功,而是祖祖辈辈的苏州人辛勤耕耘而来。
感谢王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,期待同学们在天成特色文学教育之下,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,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具备“民族根基,世界眼光”。
本期内容报道 | 薛宇婷
审核 | 校长室